石鑫华视觉 手机微信QQ:13450001061 / 18038383457

视觉技术

望远镜、天文台和观测技术年表

文章来源:石鑫华视觉网时间:2022-09-16 11:55:34 点击:227

望远镜、天文台和观测技术年表

世纪前 (BC)

西元前3500年

  • 在考古纪录上所知道最早的日晷是古埃及天文学和巴比伦天文学的方尖碑。

西元前1900年

  • 在现今中国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襄汾天文台。

西元前1500年

  • 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发明影钟。

西元前600年

  • 西元前11-7世纪,中国的周朝在现今的西安盖了天文观测用的灵台。

西元前200年

  • 秘鲁长基罗 (Chankillo      )观测太阳的13塔天文台。

西元前100年

  • 西元前206-220      BC,汉朝在长安和洛阳建立灵台 (天文台)。东汉在现今河南省偃师建立灵台。

西元后 (A.D.)

第五世纪

  • 第5世纪:印度在邬阇衍那建立天文台 (现今印度中央邦的乌贾因(Ujjain)。

  • 第5世纪:印度著作Surya Siddhanta。

  • 西元499年:印度数学家阿里亚巴塔 (Aryabhata) 著作 Aryabhatiya。

第六世纪

  • 第6世纪:印度天文学家编辑的悉檀多 (siddhanta)。

第七世纪

  • 第8世纪:婆罗摩笈多 (Brahmagupta)      的婆罗摩笈多悉檀多 (Brahmasphutasiddhanta) 。

  • 632-647年:新罗的善德女王登基时,在首都庆州建造瞻星台 (现在的韩国)。

  • 618-1279年:中国的唐朝至宋朝,在长安、开封、和杭州建造天文台。

第八世纪

  • 700-77年:由'阿拉伯'的易卜拉欣·法扎里和穆罕默德·法扎里编写的第一篇历表的论文。

  • 700-96年:穆罕默德·法扎里依据来自希腊的资料建造第一个黄铜星盘。

  • 大约777年:波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Yaqūb ibn Tāriq依据婆罗摩笈多和悉檀多撰写Az-Zij al-Mahlul min as-Sindhind li-Darajat Daraja。

第九世纪

  • 第9世纪:巴格达的Muhammad      ibn Mūsā al-Khwārizmī发明象限仪用于天文计算。

  • 800-33年:阿拉伯天文学家在第七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马蒙·本·哈伦的时代,在伊拉克的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现代的天文台。

  • 800-50年:Muhammad ibn Mūsā al-Khwārizmī (阿尔花拉子模) 撰写Zij      al-Sindhind。

  • 825-35年:波斯天文学家Habash al-Hasib al-Marwazi在伊拉克的巴格达建造Al-Shammisiyyah天文台。

  • 869年:Sankaranarayana在印度的喀拉拉邦建造Mahodayapuram天文台。

第十世纪

  • 第10世纪:伊本·尤努斯建造了直径1.4米的大星盘。

  • 第10世纪:在巴塔尼 (853-929年) 的工作中首次提到"观测管"。虽然这些早期的观测管没有透镜,它们能专注于天空中被观测的区域,并且"消除其他光的干扰"。这些观测管成为欧洲拉丁文的外来语,并且影响到望远镜的发展。

  • 900-29年:Muhammad ibn Jābir al-Harrānī al-Battānī (巴塔尼) 撰写Az-Zij      as-Sabi。

  • 994年:Abu-Mahmud al-Khujandi在伊朗的赖伊建造六分仪。这是非长巨大的壁画六分仪,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天文测量。

第一千禧年

  • 1000年:哈基姆在埃及莫卡顿建立天文台。

  • 1000年:阿拉伯医师发明圆盘图 (Volvelle),类似纸制的类比计算机,阿布·拉伊汗·比鲁尼 (Biruni) 将之改善并用在天文学上。

第十一世纪

  • 11世纪:比鲁尼发明平面星图。

  • 11世纪:Abū Ishāq Ibrāhīm al-Zarqālī (Arzachel) 发明不受纬度限制的星盘。

  • 1015年:安达鲁斯的阿尔扎切尔 (Arzachel) 发明行星定位仪。

  • 1023年:波斯建造哈马丹天文台。

  • 大约1030年:伊拉克和埃及的海什木 (Alhazen) 撰写光学宝库 。

  • 1074-92年:伊斯法罕的欧玛尔·海亚姆使用马利克沙阿一世 (Malikshah) 的天文台。

  • 1086年:北宋的天文观测台。

第十二世纪

  • 1100-50年:Jabir ibn Aflah (Geber) (大约1100年至1150年)发明赤基黄道仪,一种类似机械式类比计算器的观测仪器。

  • 1114–87年:克雷莫纳的杰拉德 (Gerard of Cremona )以阿尔扎切尔的资料为基础发行了托莱多表 。

  • 1115-16年:al-Khazini撰写 Sinjaric Tables 。

  • 1119-25年:Al-Afdal Shahanshah在开罗的al-Bataihi天文台。

  • 大约1020年:Ibn      Samh发明齿轮带动的星盘。

第十三世纪

  • 1206年:加扎利发明他最大的天文钟-"城堡之钟",这被认为是第一个可编程的类比计算机。

  • 1252-72年:阿方西内表 (Alfonsine tables)被纪录。

  • 1259年:旭列兀让纳西尔·艾德丁·图西在波斯建造马拉给天文台 (Maragheh observatory)和图书馆。

  • 大约1270年:忽必烈让郭守敬管理观测天空的26个系列观星平台。

  • 1272年:纳西尔·艾德丁·图西著作Zij-i Ilkhani。

  • 1276年:中国在现今河南省藁城的登封市建造登封观星台,

第十四世纪

  • 1371 – 伊本·沙蒂尔将一年中的小时长度是相等的创新想法应用在日晷上。

第十五世纪

  • 1400-29年:Khaqani Zij by Jamshīd      al-Kāshī

  • 1417年:Simones de Selandia建造金属的天象仪。

  • 1420年:乌鲁伯格的撒马尔罕天文台

  • 1437年:乌鲁伯格撰写Zij-i-Sultani。

  • 1442年:中国北京古观象台。

  • 1467-71年:匈牙利的马提亚斯·科维努斯建立奥拉迪亚天文台。

  • 1472年:纽伦堡天文台。

第十六世纪

  • 1540年:德国科学家阿皮延的"天文竞技场"。

  • 1560年:黑森的威廉四世在领土上建立卡塞尔天文台。

  • 1574年:塔居丁·穆罕默德·伊本·马鲁夫 (Taqi al-Din Muhammad ibn Ma'ruf) 在他的书瞳孔的视觉的光和真实所见之光的书中,描述一种长距离的放大,这有可能是望远镜最早的启蒙。

  • 1575-80年:在苏丹穆拉德三世的塔居丁的伊斯坦布尔天文台。

  • 1576年:第谷·布拉赫在文岛建造丹麦皇家天文台-天堡。

  • 1577年:塔居丁·穆罕默德·伊本·马鲁夫建造塔居丁的伊斯坦布尔天文台。

  • 1577-80年:塔居丁撰写Zij的论文Unbored Pearl。

  • 1577-80年:塔居丁发明机械的天文钟可以测量时间至秒,是16世纪在实用天文学上的重要发明之一。在之前的时钟精确度都不够,不能用于天文的目的。

  • 1577-80年:塔居丁发明框架六分仪。

  • 1581年:第谷·布拉赫在文岛建造第二个丹麦皇家天文台-星堡。

  • 1589-90年:在蒙兀儿帝国的阿克巴时期,Ali Kashmiri ibn Luqman发明没有接缝的天球 

第十七世纪

  • 1600年:第谷·布拉赫在捷克的伊泽拉河畔的Benátky nad Jizerou建立布拉天文台。

  • 1603 - 约翰·拜耳发表Uranometria星图。

  • 1608年:汉斯·利普塞尝试光学折射望远镜的专利,这是望远镜功能的第一个纪录。

  • 1609年:伽利略做出他的第一架折射望远镜。

  • 1616年:尼科洛·祖奇 (Niccolò Zucchi) 实验他的反射望远镜。

  • 1633年:莱登大学建造莱登大学天文台。

  • 1641年:威廉·加斯居尼发明望远镜的十字线。

  • 1641年:约翰·赫维留的但泽/格但斯克天文台。

  • 1642年:哥本哈根大学皇家天文台。

  • 1661年:詹姆斯·格雷戈建议使用抛物面镜制作反射望远镜。

  • 1667年:巴黎天文台

  • 1668 年:艾萨克·牛顿建造出第一架"实用的"反射望远镜,牛顿望远镜。

  • 1672年:洛朗·盖塞格林设计出盖塞格林望远镜。

  • 1675年: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

  • 1684 -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表"Astroscopia Compendiaria",在其中叙述了非常长的架空望远镜设计。

第十八世纪

  • 1704年:剑桥大学建造第一座天文台 (以圣三一学院为基础)。

  • 1724年:沙哇·贾·辛格在印度德里建立天文台。

  • 1725年:皇家学院在圣彼得堡建立天文台。

  • 1732年:沙哇·贾·辛格在瓦拉纳西、乌佳恩、马图拉和金奈建立天文台。

  • 1733年:赤斯特摩尔霍尔发明消色差透镜的折射望远镜。

  • 1734年:沙哇·贾·辛格在印度的斋浦尔建立天文台。

  • 1753年:西班牙的迪斯天文台。

  • 1753年: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大学建立。

  • 1758年:约翰·多朗德再度发明消色差透镜。

  • 1761年:约瑟夫·尼古拉斯·德利尔建立62个观测站的观测网观测金星凌日。

  • 1769年:修特以63个反射镜构成的观测网站观测金星凌日。

  • 1780年:佛罗伦斯Specola天文台。

  • 1789年:威廉·赫歇尔在英格兰的斯劳完成49吋 (1.2米) 的光学反射望远镜。

  • 1798年:西班牙的德拉伊斯拉德莱昂天文台 (actualmente Real Instituto y Observatorio de la Armada)

第十九世纪

  • 1839年: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 (银版摄影法摄影程序的发明者) 尝试拍摄月球。在长时间曝光中,因为望远镜追踪的误差,使得出来的是模糊不清的影像。

  • 1840年:约翰·威廉·德雷伯成功的拍摄出月球的照片,完成第一次的天文摄影。

  • 1845年:罗斯爵士于爱尔兰帕逊斯镇伯尔城堡完成帕逊斯镇巨无霸的72-英寸 (1.8-米)光学反射望远镜。

  • 1849年:美国建立圣地牙哥天文台,稍后成为智利的国家天文台。

  • 1859年:克希荷夫和本生发展 光谱学。

  • 1863年:威廉·阿伦·米勒和威廉·哈金斯爵士使用摄影的湿板法程序获得第一批的恒星光谱,包括天狼星和五车二。

  • 1864年:赫歇尔发表所谓的星云汉星团的一般星表。

  • 1868年:简森和洛奇尔在观测的太阳光谱中发现氦。

  • 1871年:德国天文学会组织13个观测站的网络 (稍后增为16个) 研究恒星自行。

  • 1872年:亨利·德雷伯拍摄织女星的光谱,显示出吸收线。

  • 1878年:德瑞伯发表星云星团新总表 (NGC),大约增补了1,000个天体至GC星表。

  • 1883年:安德鲁·安斯利·卡蒙在家里的后院使用36英吋 (91厘米)的反射望远镜,以干板摄影程序曝光60分钟纪录了猎户座大星云,这是第一次显示出比人眼能看见更暗淡的天体。

  • 1887年:巴黎会议建议对全天空进行14星等的摄影星图计划。

  • 1888年:立克天文台位于加州邻近圣约瑟汉米顿山的91厘米反射镜开光。

  • 1889年:太平洋天文学会成立。

  • 1890年:艾伯特·迈克尔逊建议恒星干涉仪。

  • 1892年:乔治·埃勒里·海耳完成太阳分色照像,这使得可以拍摄太阳单一元素的影像。

  • 1897年:艾尔文·克拉克完成位于威斯康辛州威廉斯湾的叶凯士 40-英寸 (1.0-米) 光学折射镜。

第廿世纪

  • 1902年:加拿大的渥太华成立自治岭天文台。

  • 1904年:卡内基协会在华盛顿建立天文台。

  • 1907年:F.C. 布郎斯和Joel Stebbins在伊利诺伊大学天文台发展出硒光电管光度计。

1910年代

  • 1912年:乔斯斯·特宾和雅各·孔茨在伊利诺伊大学天文台开始使用光电光度计。

  • 1917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山的威尔逊山天文台开始运作Template:Convert/LoffAnoneDbS的光学反射镜。

  • 1918 年: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米亚维多利亚的自治岭天体物理天文台1.8米的普拉斯基特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19年:国际天文联合会 (IAU) 成立。

1930年代

  • 1930年:柏纳德·利奥发明日冕仪。

  • 1930年:卡尔·央斯基建造有30米长旋转天线的电波望远镜。

  • 1933年:柏纳德·利奥发明利奥滤镜

  • 1934年:伯恩哈德·施密特完成第一架14-英寸 (360-毫米) 施密特光学反射望远镜。

  • 1936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帕洛马山的帕洛马山天文台18-英寸 (460-毫米)施密特光学反射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37年:格罗特·雷伯建造31-英尺 (9.4-米)的电波望远镜。

1940年代

  • 1941年:德米特里·马克苏托夫发明马克苏托夫望远镜,广为苏联和国际上主要的天文台所接受。现在也是业余天文学家普遍采用的设计。

  • 1946年:马丁·赖尔和他的团体使用电波干摄仪的执行第一次天文观测。

  • 1947年:伯纳德·洛维尔和他的团体完成乔德雷尔堤 218-英尺 (66-米)无定像电波望远镜。

  • 1949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帕洛马山帕洛玛山天文台48-英寸 (1.2-米) 施密特光学反射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49 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帕洛马山帕洛玛山天文台的200-英寸 (5.1-米)光学反射镜 (海尔望远镜) 开始规律的运作。

1950年代

  • 1953年:中国在云南省成立传承山宇宙射线研究中心。

  • 1954年:建议地球自转孔径合成 (请参阅,例如克利斯蒂安森和沃伯顿 (1955 年))。

  • 1956年:荷兰Dwingeloo的我家后院电波天文台完成25米的望远镜。

  • 1957年:伯纳德·洛维尔 和他的小组完成乔德雷尔堤 250英呎 (75米) 指向性电波望远镜 (洛维尔望远镜)

  • 1957年:彼得·苏尔发表他观测空间未能解析来源的源计数P(D)方法。

  • 1959年:位于智利迈坡的智利大学成立电波天文台。

  • 1959年:剑桥大学发行剑桥大学电波星表第三版星表 (1962修订)。

  • 1959年:沙恩120-英寸 (3.0-米)望远镜在立克天文台启用。

1960年代

  • 1960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大派恩的欧文斯山谷 27米电波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61年:位于澳洲新南威尔士临近帕克斯的帕克斯64米电波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62年:欧洲南方天文台 (ESO) 成立。

  • 1962年:基特峰太阳天文台成立。

  • 1962年:西维吉尼亚州绿堤 90米电波望远镜。

  • 1962年:发射轨道太阳天文台 1号卫星。

  • 1963年:位于波多黎各阿雷西博的阿雷西博 300米电波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64年:位于英格兰剑桥的马丁·赖尔1-英里 (1.6-千米)电波干涉仪开始运作。

  • 1965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大派恩的欧文斯山谷40米电波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67年:特长基线干涉仪 (VLBI) 完成183公里基线的第一张图像。

  • 1969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大熊湖的大熊湖太阳天文台开始观测。

  • 1969年: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

1970年代

  • 1970年:位于智利托洛洛山的托洛洛158-英寸 (4.0-米)光学反射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70年:靠近亚利桑纳州土桑的基特峰国家天文台 158-英寸 (4.0-米)光学反射镜开始运作。

  • 1970年:乌呼鲁X射线望远镜卫星。

  • 1970年:安东尼·拉贝里执行第一次的高解析光学散斑干涉观测。

  • 1970年:在荷兰韦斯特博克附近的韦斯特博克综合孔径电波望远镜完成。

  • 1972年:100米的艾福斯堡电波望远镜落成 (德国)。

  • 1973年:位于澳洲靠近库纳巴拉布兰的英澳天文台 1.2米英国施密特望远镜光学反射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74年:位于澳洲靠近库纳巴拉布兰的英澳天文台153-英寸 (3.9-米)光学反射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75年:吉罗德·史密斯、弗雷德瑞克·蓝道和詹姆斯央斯基使用CCD观测天王星。这是第一个天文观测的CCD。

  • 1975年:安东尼·拉贝里建造第一个光学的双望远镜干涉仪。

  • 1976年:在苏联高加索Pashtukhov山的6米BTA-6 (波修瓦经纬仪望远镜或“大经纬仪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78年:位于亚利桑纳州阿美多相当于的 176-英寸 (4.5-米)的多镜面光学/红外线反射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78年:国际紫外线 (IUE) 望远镜卫星。

  • 1978年:爱因斯坦高能天文观测台 X射线望远镜卫星。

  • 1979年:位于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的UKIRT 150-英寸 (3.8-米)红外线反射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79年:位于毛纳基山天文台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 140-英寸 (3.6-米)光学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79年:位于毛纳基山的NASA IRTF 120-英寸 (3.0-米)红外线反射望远镜开始运作。

1980年代

  • 1980年:座落于新墨西哥州索柯洛的VLA (Very      Large Array) 建设完成。

  • 1983年:IRAS ( 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 )望远镜。

  • 1984年:位于西班牙格拉纳达靠近Pico Veleta的IRAM 30-m毫米波电波望远镜完成。

  • 1987年:口径15米的英国次毫米波望远镜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威尔望远镜安装在毛纳基山天文台 。

  • 1987年:5米的ESO次毫米波望远镜 (SEST) 安装在 ESO的拉希腊天文台。

  • 1988年:位于澳州新南威尔士纳拉布里镇西方25公里的ATCA孔径合成电波远镜开始运作。

  • 1989年:宇宙背景探测者 (COBE) 卫星。

1990年代

  • 1990年:2.4米的哈柏升空,但是发现主镜有缺陷。

  • 1991年: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卫星。

  • 1993年:座落于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的10米光学/红外线望远镜开始运作。

  • 1993年:10个碟形天线的超长基线阵列全部完成并开始运作。

  • 1995年:第一个极高解析力的COAST取得影像 (来自孔径合成的观测)。

  • 1995年:位于印度浦那,由30座45米抛物面天线构成的GMRT (Giant      Metrewave Radio Telescope)开始运作。

  • 1996年:座落于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10米的光学/红外线反射望远镜凯克2开始运作。

  • 1997年:日本的HALCA卫星开始运作。在太空中与VLBI 连结,构成最长25,000公里的基线。

  • 1998年:ESO的第一架8.2米VLT1开光。

第廿一世纪

  • 2001年:以单一基线在近红外线操作的凯克干涉仪开光。

  • 2001年:基线长130米长,在近红外线以单一基线操作的甚大望远镜干涉仪阵列开光。

  • 2005年:使用琥珀光综合孔径仪和三个甚大望远镜组合的甚大望远镜干涉仪取得第一个影像。

  • 2005年:主镜直径达到11米,在南半球最大的光学望远镜,SALT开光。

首页
84162741QQ
联系